查看完整版本: [印心禪法真修實證 =?]:今天泡麵觀於"第六講"的視聽放送下,果然有得的如是我聞?!
頁: [1]

SVRP4253 發表於 2016-3-16 01:25 PM

[印心禪法真修實證 =?]:今天泡麵觀於"第六講"的視聽放送下,果然有得的如是我聞?!

本帖最後由 SVRP4253 於 2016-3-16 01:42 PM 編輯

[子午放送的第六講中(後半段),2136位禪行菩薩,FullHD面相與引導下 =?]:不是在說"吹口哨理論"的,原來哦! 敬哉的祖師爺,另有奇人。

[在下有視的請教一下?]:凡有真修實證的禪行菩薩們,都知道嗎? 這位奇人是哪脈哪統的呢? 靈活運用名字相、心緣相的伎倆。

[防毒防火牆!]:打著佛法禪的招牌下,該要澄清、釐清、撇清於靡象空間,Right?

[註記一下!]:問題在哪? 看倌們,有不清楚嗎? 若有,請來"抬槓回復"聞一下! 沒注音選錯字哦! (有視多回的列案使觀中)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SVRP4253 發表於 2016-5-2 10:45 AM

本帖最後由 SVRP4253 於 2016-5-2 11:50 AM 編輯

[該要補齊的知識觀點1234,如下引用視窗!]:唉! 禪門公案的釐清、澄清與撇清,沒有功德的擺資料一起看而已!

[知識觀點一]:悟覺妙天禪師 - 維基百科
黃明亮
宗教信仰        佛教(宣稱)
宗派        臨濟宗(宣稱)
分派        印心禪學會
個人信息
出生        1934年5月5日(81歲)
Flag of Japan (1870-1999).svg 日治臺灣高雄州潮州郡潮州庄
地位
頭銜        悟覺妙天禪師
經歷
師父        敬哉禪師 (居士,非僧伽。特註一下!)
弟子        (略)

黃明亮少校(1934年5月5日-),是一名生於今台灣屏東縣潮州鎮的爭議性宗教人物,自稱為「悟覺妙天禪師」、「南無妙無統天大佛」,常被稱為妙天。他提出所有人皆可以成佛,創立「印心禪學會」等教團並吸收信眾,但遭到斂財的指控;另一名台灣爭議性宗教人物(略)(自稱為妙禪)曾是黃明亮的弟子,但後來與黃明亮互相攻擊,並自立門戶。2015年成立的台灣政黨民國黨被指與黃明亮關係密切。

目錄
1        早年生活
2        創立教團
2.1        沿革及活動
2.2        教義
2.3        運作原理
3        與(略)的關係
4        與民國黨的關係
5        爭議
5.1        納骨塔欺詐案
5.2        斂財指控
5.3        教義及教團運作的爭議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

早年生活
(略)

創立教團

沿革及活動
根據論文〈實相無相的禪宗實踐:妙天的思想內涵與相關議題〉,黃明亮在40歲(1974年-1975年)開始正式修行,他尋找有名氣的師父,皈依佛教臨濟宗的居士敬哉禪師;後來,黃明亮到深山裡閉關修行,在1982年獲得敬哉禪師授予「法脈傳承」,其後成立道場和基金會。此外,黃明亮以居士的身份成立了「禪宗佛教會」,自稱為禪宗第85代禪師,又自封為「妙無統天大佛」或「南無妙無統天大佛」。

妙天(黃明亮)及其教團在台灣多所大學成立名為「禪學社」或「領袖社」的社團,首個屬於妙天教團的大學社團是國立交通大學的「交大禪學社」;截至2010年,妙天教團已成立了54所大學社團,不少大學同時設有「禪學社」和「領袖社」。

根據「財團法人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官方網站的說法,妙天教團曾參與不少公益活動,例如向囚犯教授「印心禪法」、探訪中國大陸非法移民收容所、為身心障礙兒童舉行課程、捐款支持災難應對等。2014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向「財團法人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頒授「年度績優宗教團體」獎項,並把該會列為「社會教化」項目之一。

教義
妙天創立了名為「印心禪法」的修行體系,認為它的修行方法為打坐和觀想,結合了禪宗的立足點和道教的修煉,令信徒直接進入禪定的境界,打破出家的修行形式。妙天及其教團宣稱,人體的喉嚨、腎臟、心臟等器官共分布了十個法輪,信徒修行時觀想這些被合稱為「身體十輪」的法輪,淨化十輪帶有的業障,將色身(肉體)化為法體。妙天認為,修行是放下一切的示相,回歸佛和菩薩的本相,達到沒有貪、嗔、癡、慢、疑的無我狀態;地球是娑婆世界的淨土,因此修行旨在普度有情眾生,令地球能成為佛國。

期刊《新世紀宗教研究》的文章〈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的信仰體系及其「可信性」:五個新興宗教團體的考察〉認為,妙天教團、真佛宗、觀音法門等台灣新興宗教都預設信徒可以在現世開悟,而妙天教團則強調打破虛假的一切事物,達到「直通本質」的頓悟。

運作原理
妙天屬於魅力型的領袖,即是因擁有一些神聖特質而被信徒們狂熱效忠的領導者;而妙天的教團雖然內部邏輯整合嚴密,但經驗相關性較低,這令教團容易在內部矛盾和分裂時受傷害。在妙天教團內部,信徒對妙天行事作風的看法呈兩極化;部分信徒期待妙天處事如同菩薩一樣沒有疏忽,或期待能對妙天唯命是從,與妙天建立主從關係的心態超越修行的心態。

妙天的教團內部組織綿密,一次聚會能動員約20,000人參與。

(之後不摘要)
[知識觀點二]:維摩詰菩薩 - 維基百科
維摩詰菩薩(梵文:Vimala-kīrti,音譯為維摩詰、毗摩羅詰,意譯為淨名、無垢稱,也稱維摩詰居士、簡稱維摩居士),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佛教修行者。他並未出家,而以在家居士的形象積極行善、修道,是佛教在家眾的典範。他也是《維摩詰經》的主角人物。唐代僧徒講經,有維摩詰變文傳世。其文生動有趣,為俗文學之佳作。

簡介
在佛教中,維摩詰居士是金粟如來的化身。他來到娑婆世界,化身在家居士,襄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於過去世第三十一劫毗舍浮如來之時,曾為釋迦牟尼的兄弟。

維摩詰居士住在印度恆河北面的毗舍離城。其妻名喚無垢(另說「無垢」只是「淨名」的另外個意譯方式),姿色絕倫。並育一雙兒女,子名善思,女名月上女。其妻及子、女皆深悟佛法。

維摩詰居士雖家財萬貫、富居千金,卻樂善好施。平日救助貧民、布施僧侶。更不執著於外相,為度化眾生,他既可向天神天魔說法,亦不棄世上執迷的王公貴族以及不肯信佛的外道人士,甚至在妓院、賭場向貪歡求樂的鄉民說法。是故,其聲名遠揚,世人盡知。

一次,維摩詰居士稱病在家,釋迦牟尼佛知其想藉機說法,故欲遣十大弟子等羅漢與諸菩薩前去探視。但他們皆因曾受維摩詰居士指正,而婉拒佛的差遣。佛於是請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往視,文殊菩薩應允,諸菩薩、羅漢等隨行。探視中,文殊菩薩與居士探討佛法,每每相與推敲而道盡機鋒,不時妙語如珠而語驚四座,諸高僧大德遂對兩位菩薩更爲崇敬。

維摩詰居士欲醫治眾生之病。所謂病,當然非指生理而指精神層面。而滌除病根之方就是向衆生傳授可以解縛的「不二法門」,讓其親證空性本來無生,即得以明白疾病之根源在於「執著」。維摩詰居士示疾而引大眾前去詢疾問病,藉此因緣廣爲眾生說法,並提出與之相關的種種設問,繼而向大眾教導「空觀」的大乘佛法。其思想,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的大乘佛教,特別是禪宗。

此外,南朝的謝靈運、昭明太子及唐朝大詩人王維、李白等,都曾經以維摩詰居士為尊崇或布施的對象。尤其是王維的名與字,其典故即出自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雖富而不吝,好濟貧施僧;曾廣種福田,故財源不斷。因此,他也是佛教民間信仰的財富之神。
[知識觀點三]:維摩詰所說經 - 維基百科
《維摩詰所說經》(梵文:विमलकीर्ति निर्देश सूत्र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簡稱《維摩詰經》、《維摩經》,或稱《不可思議解脫經》、《淨名經》,是大乘佛教的佛經。該經共三卷十四品,以維摩詰居士命名。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它以辯論的方式來詳細說明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教義上的分別,集中討論不二論。維摩詰居士是從東方妙喜國來的

目錄
1        版本
1.1        漢文版本
1.2        藏文本
1.3        梵文本
2        主要內容
3        影響
4        參考文獻

版本
維摩詰經約在西元100年前後,開始在印度流傳。在西元183年,由支謙首次漢譯。

漢文版本
《維摩詰所說經》曾有七種漢文譯本,現存三種,分別是

三國時期吳支謙《佛說維摩詰經》三卷
後秦鳩摩羅什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
唐朝玄奘 《說無垢稱經》 六卷
其中鳩摩羅什的譯本流傳最廣、歷久不衰,收於大正藏第14冊。東晉的僧肇、南朝梁的智顗(天台智者)、慧遠、隋末唐初的嘉祥吉藏、唐朝慈恩窺基都曾為此經做注。

藏文本
8世紀譯經僧法性戒所翻譯,名為《聖無垢稱所說經》(आर्यविमलकीर्तिनिर्देशो नाम महायानसूत्रम्,Āryavimalakīrtinirdeśo Nāma Mahāyānasūtram)。目前收錄於德格版、北京版、奈塘版西藏大藏經中。

梵文本
1981年,西藏高等研究中央學院出版了由藏文版《維摩詰經》翻譯為梵文的Vimalakirtinirdesasutra。1999年,日本大正大學高橋尚夫教授,在中國政府允許下,在西藏布達拉宮進行文獻考查時,在《智光明莊嚴經》抄寫本中,發現現存最早的《維摩詰經》梵文寫本,並由大正大學梵語佛典研究會出版《梵漢藏対照『維摩経』》(2004)、《梵文維摩経-ボタラ宮所藏寫本につく校訂》(2006)。

主要內容
經中的主角人物是以居士身份出身的維摩詰菩薩。維摩詰家財萬貫,平常救助貧民、布施僧侶,樂善好施;而且不執著於外相,為了度化眾生,維摩詰居士可以向天神天魔說法,也可以向王公貴族說法,甚至在妓院、賭場向貪歡求樂的鄉民說法。經文主要講述了了發生在毗耶離的一次法會,敘述維摩詰菩薩與諸位菩薩和聲聞羅漢滿智慧和譬喻的問答。這是《不可思議品》。講到不可思議處,維摩居士家中有天女現身,散下天花供養大家。舍利弗便問天女來到維摩居士的家中有多久了,天女卻告訴他無始無終的道理。舍利弗告訴天女這麼強大,為什麼不變成男人?天女說舍利弗怎麼還有男女相之別。天女當場把舍利弗變成了女人,自己變成了舍利弗。

影響
《維摩詰經》中的故事性很強,例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學士最愛清談與《維摩經》,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維摩詰經》中佛教教義、文學手法之影響,大量反映惡報、地獄等場面。僧肇在讀《道德經》有 「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之感嘆,後來讀到《維摩詰經》,決定出家。《高僧傳》記載支遁在山陰講《維摩經》。王安石作過一首《讀〈維摩經〉有感》的詩:「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香塗共一空。宴坐世間觀此理,維摩雖病有神通。」

《維摩詰經》的「不二法門」思想,深深影響了禪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謂的「動靜不二,真妄不二,維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門。」《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典故,多變成禪宗公案。宋代以後的士子多好禪學,常講《金剛經》、《楞嚴經》和《圓覺經》。自此《維摩詰經》的影響變小。
[知識觀點四]:法脈法統觀的法號 =?! 有譜的傳承與延續。舉例一下! 悟覺妙天 = 黃明亮 ,核心弟子之法號觀,如下
-覺妙文蓮
-覺妙百明
-覺妙覺明
-覺妙明蓮
-覺妙國明
-覺妙王蓮
-覺妙文明
-覺妙玉蓮
-覺妙禪明
[原來哦! 敬哉的祖師爺,另有奇人。]:有高人知道了嗎? 恭喜!

[?!]:維摩詰居士的那時代,是何種職業的家財萬貫、富居千金呢? 還有,年代時空為主軸的觀點下,哇! 兜兜都知悉清楚了,差異效果的會心與捧腹!

[防火防毒一下!]:以上知識觀點1234的,若有訛誤之處,請來文指點與勘誤!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SVRP4253 發表於 2016-5-2 06:23 PM

本帖最後由 SVRP4253 於 2016-5-2 06:39 PM 編輯

[唉! 一句"胡說八道!"]:轟動舞淋的驚動萬教流傳哦! 該要怎麼觀世自在的呢? 結處,解處也!

[流傳觀點的網頁資料]:舉例一下的,純屬巧合的模式囉! (請自度查點 - "純屬巧合的模式")
略釋觀音法門 - 顯明法師 講述   大慧居士 記輯


    傳說中的示跡因緣

  首先,祈願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加被,使諸位增福生慧,一切如意平安。
  我們這個道場,一向解行並重,德慧雙修,非常精進。這次乘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舉行為期三天的「觀音法門」共修法會,大眾發心,要我與南老師分別就史跡、教理與行持作簡要說明,使大家對觀音菩薩的慈心悲願有更深入的瞭解,的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與觀音菩薩最為投緣,不但「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日,和九月十九的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佛教的寺院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法會,因緣非常殊勝。老衲願就所知,以事、以理、以顯、以密來與諸位作共同研究。
  觀音菩薩是多劫以來的應化聖賢,年代邈遠,其最初示跡因緣,已經無從稽考。在國內有兩本書,一本為「編年通論」,一本為「汝州志」,記載著有關觀音菩薩的事跡,可以作為參考。編年通論第十卷說: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嚴持戒律,道行高峻,受天人供養。有一天,他問天人,觀世音菩薩的本跡因緣,是怎麼回事?天人告訴他,在過去劫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莊嚴王,他的王后是寶應夫人,生有三個公主,長公主叫妙嚴,次公主叫妙音,三公主叫妙善,觀世音菩薩最初示現人間,是莊嚴王的三公主。
  根據汝州志記載:在春秋時代,有一個楚莊王(西元前六一三~五九一),他有三個女兒,三公主叫妙善。楚莊王有病,醫生說要親人的眼睛合藥,病方能癒;妙善公主便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調藥給父王服用,果然治好了病,使楚莊王很感動。後來妙善公主出家,父王給地蓋了一座寺廟,不久,妙善公主便出現千手千眼的莊嚴寶相。觀音菩薩千手千眼的典故,據說與這個故事有關。後來民間通常的說法,講觀世音菩薩是妙莊嚴王的三女,很可能是以上兩說綜合的結果。

    聖賢應化  濟度有情

  佛與大菩薩在人間示現,幾乎都是應化身,他那一天出家?那一天成道?極難有詳確的歷史可考;在我們這一劫的歷史文化中,只有釋迦牟尼佛是例外。他本是印度淨飯王的悉達多太子,捨棄榮華富貴,出家修道,當生成就佛果,他與我國孔子出生的年代很相接近,是世界四大哲人之一,史蹟具在。其餘如梁武帝時(西元五○二~五四九)達摩祖師是觀音應化,布袋和尚與傅大士是彌勒應化。唐太宗時(西元六二七~六四九)豐干禪師是彌陀,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杜順和尚也是文殊應化。唐肅宗時(西元七五六~七六二)韓國金喬覺是地藏應化。吳越王朝時(西元九○八~九七八)長耳和尚是定光佛(燃燈佛)應化,永明壽禪師(西元九○三~九七五)是彌陀應化。乾隆時(西元一七三六~一七九○)的達天禪師是地藏應化等,可舉的例子很多,這些佛菩薩的聖誕,就是從後來應化的賢聖僧的生日來作為紀念的。
  但是,化身與應身是有區別的,應身現的是佛相,化身是現的六道相。因此,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輕慢任何人,乃至貓、狗也好,都不能輕慢。記得我小的時候,在寧波唸佛學院,離普陀山很近。同學們曾結伴去朝禮普陀山,由那裏的同學招待、當響導。在普陀山的路上,看見一條狗,我踢了牠一腳,我說:「好狗不擋道嘛!」狗被我一踢就汪汪叫著跑掉了。旁的同學看了,便說:「哎呀!你把觀音菩薩給踢跑了。」嚇得我一身冷汗。就理上說,不管是觀音菩薩也好,其他佛菩薩也好,六道眾生的什麼身都能現,並且常常會以你所忽略或不恭敬的那種身形出現。如果我們瞭解這個道理,把所有呈現在我面前的眾生,都拿他們當佛菩薩看待,那就不會錯了。
  在我們這個芸芸的眾生界中,凡聖雜處,那些乘願再來的聖賢,未必現的是聖相,從外表上看,有的跟我們差不多,有的也許比我們還顛倒,但是他們在平凡中示現不平凡,在顛倒中依舊不顛倒,就需要我們以慧眼去觀察。例如永明壽禪師現的是精進相,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事;傅大士現的是慈悲相,把自家的田產房屋都佈施了,還把太太也押給別人,把所得的錢拿來佈施。梁武帝後來召見他,把宮廷的門都關了,他不慌不忙拿出一個木搥來一敲,所有的宮門應聲而開。這說明什麼?「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布袋和尚的做法非常灑脫,人家問佛法,他把布袋「放下」,如果當下不契,他又揹起布袋走了。有人定要他開口說法,他還是說他的布袋:「我有一布袋,虛空無障礙,散開遍十方,收回觀自在。」高士們也沒有他的曠達。濟顛和尚現的是邋遢相,衣衫不整,酒肉不忌,說起話來,瘋瘋顛顛,到時卻無不應驗。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有首自述的詩偈說得很明白:「六十年來狼藉,東牆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華嚴經告訴我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如果我們的身心和思想觀念,無掛無牽,一片明淨,就會體認到聖凡的差別,在生命的原動力上,應化聖賢是乘願現世,或順或逆,不動本來,自己作得了主;凡夫是受業力牽纏,或升或沉,因境而異,自己作不得主。
  現在我們來略釋「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包含的意義。觀世音菩薩在唐代又稱觀音菩薩,那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所產生的稱呼,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忌諱,可隨各人的喜愛自由稱念。這「觀世音」三字,是要我們觀世間一切音聲,包括稱他名號的音聲,入於耳根圓通的法門。楞嚴經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世間的音聲,有動相,有靜相,我們的動相是由外境六塵所引發,所感為妄心;靜相是粗妄想銷落後所現的清淨境,仍舊執著在一個清淨的境界裏,還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背覺合塵,被境所轉,真心不被物轉而能轉物。但是,真心要在一念無雜、精進不已、動靜二相自然廓清後才會出現,那時放光動地,無我無人,也可稱為「心空及第歸。」
  我們不可說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就光在耳朵上大作文章。耳朵的根就是心,沒有心,耳朵發生不了作用。當我們心不在焉的時候,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耳朵是浮塵根,神經系統是勝義根,而真正的老闆是心。譬如放風箏,風箏是浮塵根,線是勝義根,拉線的這個人才是主人。主人叫它動就動,遠就遠,一切操之在我,這點非常重要。
  因此,觀世音這個「觀」,不是用耳聞,而是用心觀,用清淨心來觀。所謂「一根反源,六用解脫。」就是這個道理。六根解脫了,也不是六根清淨,而是心清淨。心中清淨了,眼耳鼻舌身意自然清淨。不是捨本逐末,光執著在修眼、修耳上做工夫。
  再說「觀自在」。心經開頭就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與觀自在,說他是一個人可以,說他是兩個人也可以。大凡菩薩觀世間一切法都是自在的,能夠自然而然的拔苦與樂,使人離苦得樂。如果你觀不自在,就不能拔苦與樂。譬如你幫助別人一大筆錢,解決了一樁困難,後來懊悔幫這個忙,這一下就不自在、不對勁了。

    觀世音與觀自在

  所以,觀自在首先要你觀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而在這上面得到自在,沒有罣礙,無所得,無所求,不取不捨,然後才能真正得到解脫,福慧增上。如果你幫助別人,抱著將來得到回報的心理,就無法自在。助人為快樂之本,永遠需要別人幫助就痛苦了。要靠領救濟金過活,就更痛苦了。觀自在的重點在一「觀」字,用的是眼根;觀世音的重點在一「音」字,用的是耳根。就範圍來說,觀世音專指觀世音菩薩,而觀自在可包括所有的菩薩,因為所有的菩薩都自在的,當然也包括觀世音菩薩在內。
  另外,還有一個「觀世自在」菩薩,是密宗蓮花部的部主,就是如來成佛觀察十緣生句,而得到普眼的蓮花,這個今天不作深入討論。又有一位「觀自在王」如來,在密宗是阿彌陀佛的本名,阿彌陀佛是觀自在王的德號。密宗又稱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但在顯教,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弟子,與大勢至菩薩脅侍兩旁,「觀經」裏說到兩位菩薩的功德是一樣的。
  觀世音菩薩頭上是個化佛,大勢至菩薩頭上是個寶瓶。大勢至菩薩同我們閻浮提眾生也是因緣深厚,在淨土念佛法門中,關係極為重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對我們來說,也非常珍貴。
  「悲華經」裏說到,阿彌陀佛涅槃之後,觀世音菩薩將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佛號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似乎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不是同一個人。又據「觀音三昧經」裏釋迦牟尼佛說,觀世音菩薩在他以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則觀音菩薩實是古佛。當時釋迦佛是在正法明如來法運下作苦行弟子,現在則觀音菩薩又以釋迦佛的弟子示現,這在佛法裏來說,仍是平等的。
  經論裏記載,從前有一辟支佛的弟子,生性憨直,師徒兩人,幽居巖壑,生活單調而清苦。一天外出,弟子打著傘,揹著行囊,侍奉師父行腳,心念羅漢自度,太過自私,願行菩薩道廣度眾生。其師突命弟子前行,自己來代替打傘揹行囊隨行。走了一陣路,弟子過意不去,想想師父年紀已大,不忍遽去,他的師父又開腔了,徒弟啊,還是你來打傘揹包裹吧!弟子弄不清這是怎麼回事,師父說,原來你發心作菩薩,我應該替你打傘;現在你退心了,仍想作小乘羅漢,你當然應該站到後面去。
  但是,觀音菩薩與釋迦佛互為弟子,這是度生方便,慈悲願力不可思議,屬於非常的示現,並無礙於他們所成就的境界。

    男身或女身的問題

  佛菩薩並無男女之分,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能說他一定是男身,或一定是女身。唐宋以前,觀音菩薩像都是男身老比丘相,現在五台山雕塑的觀音聖像還是男身。根據胡石麟所寫的「筆叢」和宋代王世貞的「觀音本紀」,都講一向不知道觀音菩薩是女的。元代的法師在畫觀音像時才有畫成女身的。當然,畫成「面然大士」也可以。面然大士是瑜伽施食法門中鬼王的代表,也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觀音菩薩可以變為鬼王,當然也可以變女人,以及其他的形象,執著觀音菩薩為女身的想法,這就錯了。
  六祖壇經說:「慈悲是觀音,喜捨是勢至。」這是表德的說法。如果你心中真的大慈大悲,那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如果你經常充滿喜悅,時時不吝佈施,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我們也看到有些寺院供的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那表示菩薩有無窮無盡的方便和功能。我們每人有一雙手和兩隻眼睛,如果這些手眼幾十人、幾百人、幾千人集中起來,大家同心同德,力量就大。觀音菩薩是一身具足千手千眼,所以威德就不可思議了。
  觀音菩薩的形態,有六觀音、七觀音、八觀自在、十五尊等種種區別,數目逐漸增加,遂成三十二種應化身,應種種機緣,隨時間與處所不同,說種種法,救護各類眾生。六觀音普通所稱與經論不同,智者大師根據經論所列為:(一)大悲觀音(破地獄三障)、(二)大慈觀音(破餓鬼三障)、(三)師子無畏觀音(破畜生三障)、(四)大光普照觀音(破修羅三障)、(五)天人丈夫觀音(破人道三障)、(六)大梵深遠觀音(破天道三障)。密宗(東密)所稱六觀音為聖觀音、千手千眼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音和准胝觀音。古德有首顯密互融的頌說:「大悲千地獄,大慈正(聖觀音)餓鬼,師子馬形畜,大光面修羅,天人准胝人,大梵如意天。」尤為簡潔詳明。

    三觀、三智與三境

  平常我們所見到的觀音聖像,如楊柳觀音(又稱藥王觀音,右手執楊枝)、龍頭觀音(乘坐龍頭上)、持經觀音(乃聲聞觀音,手持經卷)、圓光觀音(背上有火燄光明,端坐岩石上)、遊戲觀音(坐於雲上,左膝直立,右手支持身軀)、白衣觀音(著白衣,跏趺坐於白蓮花上)、蓮臥觀音(坐蓮華葉上雙手合掌)、瀧見觀音(坐於岩上觀瀑)、施藥觀音(坐於水旁岩石上,右手撐頰部,左手叉腰,凝視蓮華)、魚籃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琉璃觀音(高王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等,都在三十二觀音應化身內,其中白衣、青頸、阿耨、阿摩提、多羅尊等不是在印度變化的觀音,大概是在我國唐朝以後民間的信仰,但國人最具親切感的,一為馬郎婦觀音(事出唐憲宗元和十二年於陜西金沙灘),一為蛤蜊觀音(開元年間,唐文宗嘗食蛤蜊,刳而不開,及開,見蛤蜊內有觀音像,遂不復食。),一為高王觀音(北魏太平年間,定州勇士孫權德誦經免難。)其神異均不可思議。
  觀音菩薩常住的聖地,在印度南方海濱的補陀洛伽山,又名光明山,小白華山。我國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的普陀山上,最高峰名補陀洛伽,以及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等,也是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講到「觀」與「音」有幾句話非常重要,現在特地提出來略作解釋。先說「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我在法集中曾經講過,真觀就是諸法性空。清淨觀呢?是度生不住相。廣大智慧觀是中道。悲觀及慈觀是以上面三觀來拔苦與樂。也可以說,真觀是空,清淨觀是假,廣大智慧觀中,合起來是「空、假、中」三觀。
  次說音:「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能觀的智,所觀的境,境智一如,所做的事情也好,所發的聲音也好,都妙,就是妙音。觀世音呢?就是不變隨緣,尋聲救苦。梵音是真空清淨無染的聲音。海潮音有起有落,定時不差。勝彼世間音則指空有不二,互攝互入,為中道境,這是顯教解釋五個觀,五個音,但不出於「三觀」、「三智」與「三境」。

    密教中的觀音菩薩

  密教中的千手觀音,從大悲觀音變化而來;聖觀音從大慈觀音變化而來,馬頭觀音從師子無畏觀音變化而來,十一面觀音從大光普照觀音變化而來,准胝觀音從天人丈夫觀音變化而來,如意輪觀音從大梵深遠觀音變化而來,可見顯密原無二致。密教以修身、口、意三密相應而得當生證到佛果的,但藏密與東密在修持「身密」部份稍有出入,這因唐代文成公主下嫁西藏弄贊甘普王,侍從有儒士及道士,這些由道士們傳去的中國道家修煉方法,與藏地原始宗教的修持法以及由印度傳入的密宗修身法彙合而成了他們特有的修身方法。
  修氣、修脈、修明點,為密宗調身方便,對變化氣質,收效甚大。氣有上行氣、中行氣、下行氣的分別,脈有中脈、左脈、右脈的區分,密宗的學者們說:「氣不入中脈,而得證菩提者,絕無是處。」脈又與輪並提,有梵穴輪、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統稱三脈七輪。有聲有色,這「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實際就是七輪中的音聲。密尚持咒,口密就是聲密。這「唵」、「啊」、「吽」三字,即是梵文聲母的總綱,唵字又是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阿字是宇宙開闢萬有生命生發的根本音,吽字是萬有生命潛藏生發的根本音,以這三個字發音組成一個咒,便是普賢如來的根本咒,普賢如來的意譯是妙密。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便概括了唵字與吽字的咒身,其中「嘛、呢、叭、咪」四字之音,都是阿部音的變化妙用。
  總之,觀音法門,博大精微,浩瀚無邊,我們修學觀音法門,就是要學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普度慈航,如果你們以求觀音菩薩的懇切心情,來要求自己,你自己就是觀音菩薩,就能家庭和睦,妻賢子孝,國泰民安,眾生樂利,祝福大家都成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今天的時間已到,等一下大家還要念誦觀音聖號,我們先來齊唱觀音菩薩偈讚以為本次講演作結:
    觀音菩薩妙難酬  清淨莊嚴累劫修
    赫赫紅蓮安足下  彎彎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  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無普陀山淨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七十二年十月廿二日講于台北東西精華協會中國總會禪學中心)
[附件的相關背景資料]:唉! 舉例一下的兜在一起看看而已,無功德! 旨在釐清、澄清與撇清於禪門公案的糾結層面。
顯明法師,男,1917年出生於遼寧錦西。 1928年在哈爾濱極樂寺出家。 1931年到遼寧省營口市的楞嚴寺,依禪定老和尚受具足戒。 1939年,經寶靜法師授法為天台宗四十五代傳人。 之後在港台兩地至心於弘揚佛法, 利益眾生。 1984年11月10日,顯公漂洋過海到美弘法,為美國佛教會前會長,莊嚴寺首任方丈。 於2007年12月19日下午6點10分圓寂,僧臘79、戒臘76、世壽90。
中文名 顯明法師 出生地 遼寧錦西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2007年12月19日
目錄
1 人物事蹟
2 人物影響
人物事蹟
顯公老和尚是遼寧錦西人,俗家姓雷,一九一七年出生。 一九二八年時,顯師年方十二歲,就出家做了小沙彌。 他出家的因緣,與他父親有關。 他父親諱明遠,一九二〇年前後,隨著兄長雷振開到黑龍江拜泉縣開荒,年方數歲的顯師,也隨著父母到了黑龍江。 抵達未久,母親病逝,顯師與小他三歲,尚在繦褓中的妹妹成了無母孤兒。 他妹妹寄養在伯父家中,他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怕他受委曲,未再續弦,以“父兼母職”來撫育他。
他父親先是開荒耕作,有了點積蓄,與人合夥開雜貨店。 他時來運轉,生意興隆,財運亨通,賺了不少錢。 環境改善,平常好與道士們論道,也喜修橋鋪路,齋僧修廟。 後來店鋪失火,財物一空。 他看破世情,帶著年方十二歲的顯師,到哈爾濱極樂寺出家,法名法一。 同時也命他十二歲的兒子,拜寺中糾察師祥林上人為師,也剃度出家,法名智海。 法一和尚在他兒子出家之後,他自己發願到印度禮朝聖蹟。 他徒步行腳,由東北走到新疆,經天山,到印度,然後回程到緬甸,留在當地沒有回來,傳說抗戰期間在緬甸圓寂。
十二歲出家的顯師,在哈爾濱極樂寺的佛學院受學。 住持定西知道他的身世,對年方十二、三歲的顯師十分照應。
一九三一年,顯師十五歲時,到營口的楞嚴寺,依禪定老和尚受具足戒。 禪定老和尚出身於寧波觀宗寺,是倓虛法師禮請他來住持楞嚴寺的。 他見顯師天資穎悟​​,器宇軒菁,許為法器,鼓勵他到寧波觀宗學社深造。 這就是何以一個東北的十五歲少年,千里迢迢到寧波入學的原因。
寧波觀宗講寺的觀宗學社,一九二八年改名為弘法研究社,諦閑老和尚親任主講,並由弟子寶靜協助社務。 一九三二年五月,諦老圓寂,寶靜繼任觀宗講寺住持,並兼主弘法研究社。 所以,顯師在弘法社曾親灸兩代大德講席。
顯明在弘法研究社前後九年,專攻天台教觀。 由於學習努力,深為寶靜法師器重。 弘法社畢業,寶靜法師任命他為常住糾察、庫房知事、學戒堂監學等職務,最後升他為輔講。 觀宗寺傳戒,寶靜法師任得戒和尚,志恆法師為開堂,顯師為引禮師,其餘的引禮師都是由寶華山​​請來的。
一九三九年,顯師隨著寶靜法師到香港弘法,香港的黃杰雲、李素發、王學仁、林楞真等居士發起為寶靜法師建造弘法精舍,請寶師在精舍中開辦弘法學社,培養弘法人才。 寶靜法師任主講,顯師擔任輔講,並負教導之責。 寶靜法師為顯師授記,為天台宗四十五代法嗣。
一九四〇年,寶靜法師在上海玉佛寺病逝,顯師曾趕赴上海,送寶靜法師安葬後,再返回香港。 他在弘法精舍維持到一九四二年,以香港為日軍佔領,顯師歷盡艱險,由澳門離開香港,輾轉到廣西桂林。 時,道安法師​​在桂林弘化,任中國佛教會廣西省分會理事長,顯師抵達,深為道安法師歡迎,省分會推舉顯師為副理事長,協助道安法師開展會務。
是年年底,時駐錫南華寺的虛雲老和尚,應國民政府林子超主席之請,往重慶建息災法會,途經衡陽,登衡嶽進香。 這時老和尚的弟子、時任桂林行營主住的李濟琛,派人迎接老和尚到桂林小住。 以此機緣,顯師禮參老和尚於月牙山,並隨侍老和尚同到重慶。 虛雲老和尚帶著侍者唯因,代表屈文六(映光)迎接虛老的張子廉居士,加上顯師一行四人,由公家機關派汽車護送。 抵重慶後,一九四三年元月,虛雲老和尚在重慶慈雲、華嚴兩寺分建法會,顯師任副主壇。 他在重慶期間,與虛雲老和尚朝夕相處,他回憶老和尚給予他的印像說:“虛老平易近人,不喜多言,有請法者答以兩三句,或命我接談,從不睜眼看人,倘一睜眼則炯炯有光,無客人時圍爐烤蕃薯聊起來,上下古今無不通曉。”
顯師在重慶期間,以隨侍虛老的關係,認識了不少朝中政要與佛教大護法,而與時任考試院院長的戴傳賢居士相處尤久。 與袁煥仙 、南懷瑾二居士亦於此時相識。 法會圓滿,陪侍虛雲老和尚回南華寺,然後顯師返回桂林。
一九四四年六月,日軍進犯湖南,長沙失陷,桂林實行焦土抗戰,強迫疏散,顯師輾轉到了重慶。 這時政府發動“十萬青年從軍”,各地從軍風潮,風起雲湧。 顯師為愛國心所驅使,稟告太虛大師及戴傳賢院長,他欲以出家人身分從軍,使世人知道僧侶愛國亦不後人。 太虛大師及戴院長都十分贊成,對他慰勉有加。 於是他在一九四五年元旦從軍入伍,脫卻袈裟,換上戎裝。 一時之間報章刊載“和尚從軍”的新聞,時年二十九歲的顯明法師成了熱門新聞人物。
到軍中報到以後,隨軍到了雲南。 軍中挑選五百名優秀青年,到印度參加機械化部隊訓練,顯師膺選,五百名青年被送到印度密支那受訓。 這一支部隊尚沒有來得及參加作戰,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投降,抗戰勝利了。 部隊回到廣州,他從軍中退役,到南京謁見戴季陶院長,報告他從軍的經過。 戴院長對他慰勉有加,關心他以後的行止。 他眼見國內國共間的戰事又起,時局動盪不安,難得有安靜的清修之所,就遵照戴院長的安排,到交通警察總局任教官,後來又調到北平(北京)任督導。 一九四九年秋,北方戰局激化,他由天津搭上最後一班輪船,來到台灣。
初抵台灣,在陽明山管理局特別黨部任職,後來陽明山併入台北市,顯師也轉入台北市黨部。 他在黨部任職多年,做的是宗教輔導的工作,這仍不違他出家人的身分。 並且他自脫下袈裟,換上俗裝後,並沒有忘記他比丘身分,三十餘年的世俗生活,他始終素食、獨身、修持的功課不輟。 在台北二十多年,公職餘暇,在許多佛學院所及社團擔任教職,講經弘法不輟,當時台灣佛教界,莫不知雷老師其人者,但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早年的顯明法師。
一九七七年,顯公滿六十歲,自黨部申請退休。 未幾,在佛教長老南亭、賢頓、道安諸大德監證下,南老為之二度剃度,恢復僧裝。 並在台北市北投區西園街創建觀宗別院,講經弘法,同時仍在各佛學院所如福嚴、圓光、東山、中華、南光、華嚴專宗等佛學院任教。 一九八一年三月,應香港菩提學會諸護法居士之請,曾到香港弘法。 之後仍回到台北。
一九八四年春,顯公到美國旅行,他先抵洛杉磯,接受星雲法師的接待,星雲並派弟子開車陪同他去遊大峽谷;印海法師也親陪他到加拿大的溫哥華,然後四月間飛達紐約。 這時紐約的美國佛教會初創莊嚴寺,首期工程落成,而尚未請到住持。 同時,大覺寺住持圓一法師八三年辭位,住持一職空懸。 美佛會副會長沈家楨居士堅請敏智老和尚出任兩寺住持,敏老再三辭謝。 沈居士不得已,要敏老為他介紹一位住持。 洽好顯公到了紐約,由浩霖法師陪同去訪敏老。 敏老一見就感到莊嚴寺找到住持了,他言之於沈家楨居士,沈居士十分歡喜,而此時顯公已回到美西。 經沈居士再三禮請,本來以旅行為目的的顯公,不得已留下來,於十月三十一日飛抵紐約。 十一月十日,顯公就任莊嚴、大覺兩寺方丈,舉行晉山典禮。 美東的諸山長老、美佛會會長敏智老和尚及各董事,以及數百善信參加了盛典。
顯公住持莊嚴寺,連任三屆,這一段時間,正是莊嚴寺加緊建設的時期。 一九八五年五月,觀音殿落成典禮,由肯特市市長Authhong Cazzari,及周宣德、應金玉堂二居士剪彩,壽冶老和尚啟鑰,敏智老和尚說法,顯公為佛像開光,一千五百位中外來賓參加典禮。 翌日,傳在家五戒及菩薩戒,敏智老和尚任得戒本師和尚,顯公任羯磨阿阇黎,紐約諸山長老也都參加。
人物影響
以後數年,莊嚴寺又興建了五觀堂、太虛齋、印光寮等建築,一九八九年,建築費高達六百萬美金的大佛殿動工,顯公雖然不直接督建,但身為住持,難免不為工程操勞。 為此,他曾一度親到香港,為莊嚴寺募化。 一九九〇年,美佛會組織“美國佛教會台灣弘法訪問團”,顯公擔任團長,率沈家楨居士等人到台灣弘法訪問,受到台灣各佛教社團的歡迎與讚嘆。
顯公於一九九〇年辭退大覺寺住持,由明光法師繼任。 一九九二年再辭莊嚴寺住持,仍由明光法師接任。 退居之後,住在莊嚴寺的“退而不休寮”,仍不時應各地信徒之請到美國各地講經弘法,也時常回台灣傳戒,這真是名副其實的“退而不休”。
美國佛教會前會長,莊嚴寺首任方丈,傳持天台教觀第45代─顯明念法老和尚,於2007年12月19日下午6點10分圓寂,僧臘79、戒臘76、世壽90。
[附件的網頁資料觀點]:妙善公主 生父“莊王”漫談滍汝流域很早就流傳“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的說法。 正因為觀音普遍受到歡迎,中國民間也就出現了有關觀音菩薩的傳說。 其中,妙善的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師《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其中提到他曾經聽說觀音過去是妙善公主。 然而,妙善公主的生父是誰,仍沒有一個較為準確統一的說法。

據《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述:“山之東北,乃過去有國王名莊王,有夫人名寶德,王心信邪,不重三寶。王無太子,唯有三女,大者妙顏、次者妙音、小者妙善。”這段文字明確說明,妙善公主的生父是身為國王的莊王,生母是寶德夫人;又說出了國王無太子,只有三女,最小者是妙善。 只是“莊王”給後者留下諸多疑團。 在上千年的時間裡,史料及傳說多種多樣。 筆者總結了一些:

明《汝州全志》:“大悲菩薩相傳楚莊王第三女也,諱妙善。”

明正德《汝州志》:“香山寺在(寶豐)縣東南二十五里父城保大小龍山之中,上有玉峰塔,世傳大悲菩薩,楚莊王之女,修煉成佛之所,靈骨至今葬於塔下。”

清道光年《汝州全志》卷七《仙釋》條云:“大悲菩薩,相傳父城楚莊王之第三女也,諱曰妙善……莊王封為大悲菩薩且命建香山寺。”

宋普明撰的《香山寶卷》:“迦葉佛時,須彌山西有一興林國,國王名婆迦,年號妙莊,國王的女兒叫妙善。”

《平頂山〈香山大悲菩薩傳〉研究》一書中註釋,莊王:“妙善之父,平頂山稱其為楚莊王,後世有稱為妙莊王”。

《觀音信仰與吳越佛教》一文中有段關於“莊王”的記述:“過去國莊王,不知是何國王,有三女,最幼者為妙善,施手眼救父疾,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千眼,以示父母,施即如故。”作者韓秉芳解釋道:“此後,則有人在莊王前面加'妙'字,也有人在前加'楚'字,說法始終不一。”

另外,《平頂山〈香山大悲菩薩傳〉研究》一書中,王寶鄭在《平頂山香山寺的佛教文化特徵要論》一文中,對妙善之父這樣記述:“觀音這個佛教人物傳入中國之後,其出身也隨之中國化,佛教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但最普遍的說法是王族出身,俗身叫妙善,其父叫莊王(楚莊王、妙莊王、苗莊王、妙莊嚴王),平頂山地區流傳的有楚莊王和苗莊王等說。”

我們從這些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關於妙善公主的生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生父“莊王”,總結史料記載及傳說,概括起來有四說,其一楚莊王之說、其二楚王之說、其三妙莊王之說、其四苗莊王之說。

首先就楚莊王和楚王之說談起,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史論學家白鋐著《白雀寺考》對妙善公主生父“莊王”予以探究,對“莊王”傳說是“楚莊王”或“楚王”的說法予以否定,《白雀寺考》碑文中對其這樣論述:“春秋時葉地屬楚,相距六十里許,此為楚莊王似矣……漢明帝時,佛始入中國,春秋無佛,安得篤生神女為大悲菩薩乎。”

其文字是說春秋時期葉(今平頂山市葉縣一帶)屬於楚國的地域,相距約六十里的父城(今寶豐東約十五公里父城遺址上的古城),這裡所說的“莊王”好像是楚莊王……但是東漢明帝時,佛教才開始傳入中國,春秋時期中國還沒有佛教文化,哪裡會來個神女大悲菩薩呢?

在同一碑文中還記述:“明帝永平間,遣博士蔡愔等十八人入天竺迎佛法,獨許美人所生的楚王先好之,此為楚王英似矣……況英以縑帛助伊蒲之盛饌,而與方士造作圖書有逆謀,廢徙丹陽自殺。夫以反見殺,安得有諡。且明帝名莊,漢人諱之,即臣下之姓,尚改莊助而為嚴矣,豈有反叛之臣諡主上之諱,而略無顧忌乎。”

該文字是說:在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遣蔡愔等十八人去天竺佛國(印度)迎取佛法並帶回經書,唯獨由許美人(劉秀妃子)所生的楚王(劉英)最先對佛教文化產生好感,據此所說的“莊王”又好像是楚王(劉英)……況且劉英給豪賭的僧人大量的錢財,致其大擺筵席,揮霍無度,又與方士捏造圖讖之書,搞謀反活動,而被廢黜爵王之位,遷徙至丹陽後(劉英)也自殺了,他(劉英)被逼自殺,怎麼還會有“莊王”這個諡號? 況且漢明帝的名字叫劉莊,漢朝人是很避諱帝王名字的,就是他的王公大臣也要更名改姓,當時有個叫莊助的人(就)改叫嚴助了,豈有反叛之臣,諡號為皇上名諱而一點都不顧忌嗎?
在排除了“楚莊王”和“楚王”之後,那麼妙善公主的生父是“妙莊王”還是“苗莊王”呢?

《白雀寺考》碑文又載:“然光武徇潁川,屯兵巾車鄉,馮異為漢兵所獲,曰家有老母在父城,遂與其長苗萌率五城以降,帝即署為主簿。是父城縣在東漢之先也,《左傳》謂楚城父城。”

這段文字是說東漢光武帝劉秀決戰並奪取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包括父城)兵馬安營扎寨在巾車鄉(今平頂山市滍陽鎮的留村),馮異被劉秀部下摛獲,馮異說家有年邁的老母在父城(劉秀被馮異的孝心所感動而善待了他,馮異也被劉秀的德行所感動),於是馮異就與父城長(縣令)苗萌率五個城來歸順劉秀;漢光武帝立即任命馮異為主簿,從這裡看(潁川郡)所轄的父城縣在東漢之前就 ​​有了,《左傳》上稱的楚國的城父就是這座城。 從這些文字看苗萌只是東漢時期父城縣的一個縣令,而並不是所為妙善公主的生父“莊王”了。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平頂山歸屬楚國,而楚國的國都又在現今的湖北省江陵一帶,當時楚平王曾派太子建鎮守楚國北疆的重地——城父(秦漢以後稱父城),這就是後人傳說的“莊王城”。 這一地區的先民為了紀念楚莊王(熊繹)建立城父有功,在父城設立了莊王祠,後人將莊王祠視為莊王故宅,到東漢光和年間,父城又修建了白雀寺。 史料及傳說顯示,妙善公主又是從白雀寺出家修行終成正果。 在上千年傳說中,由於“妙”“苗”兩字音同字不同, “妙” “苗”混淆,為此後者不免將父城長苗萌說成了“苗莊王”。

根據以上分析,妙善的生父“莊王”為“妙莊王”是比較準確的。 區區之見,借作漫談。

[附件的年號資料]:正德 (明朝) - 維基百科
正德    1506年-1521年
政權        明朝
君主        明武宗朱厚照
歷時        16年

正德在明朝、明朝(全國)和明武宗時期的位置。
正德(元年:1506年 - 末年:1521年)是明武宗的年號。明朝使用正德這個年號一共16年。

正德十六年四月明世宗即位沿用。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SVRP4253 發表於 2016-5-2 07:05 PM

[好像寫完了!]:點、線、面、體、系、領域、空間的腦筋觀點層面中,兜在一起看看而已哦! 界門綱目科屬種的法界觀點囉!
頁: [1]